中国历代印章馆在哪裡?
1、先秦时期,官印和私印都是铸造的,但都是阴文(凹下的文字)。秦统一天下后建立了郡县制,行政效率大大提高,为了便于传递命令,又创立了“快道”加“传驿”制度,在官印上就采用了阳文(凸出的文字),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2、秦代的官印除了国帝和丞相直属于皇帝外,其他都叫“章”。秦一统天下时有36个郡,所以秦代的官印又称为“三十六章”或“三十二章”。秦灭楚后,因为楚国旧地设立了荆州这一郡,所以又有了“三十七章”之称。
3、汉代承袭了秦代的制度,又在中央设尚书台,负责处理日常文书,形成“出则参乘,入则御前”的局面。因此汉代的官印除了一般性的“某郡之章”“某州之章”以外,还有“尚书之章”“使者印节(信)”“关令之章”等。
4、魏晋南北朝时,由于政治中心在江南摇摆不定,导致地方权力被削弱,于是地方的控驭能力减弱,官印也由此而弱。这一时期的官印除了郡守、刺史等所带的“章”字还保留了一点秦朝的味道之外,其余皆称“印”,而且是阳文的“印”。同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带来了“封泥”这种保存印章原件的办法。
5、唐代时承袭了汉魏时期“印信”和“印记”这两个词,把有官职的人称为“有印官”,没有官职但有身份地位的人称为“无印官”;但是一般平民百姓是不能用印的,否则就是违法。唐宪宗李纯曾在诏书中说过一句“比来朝廷除授官职……及诸色人等须用彩色纸写字钤印者,并宜禁止”的话,可见平时是用墨笔书写而不盖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