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多少翡翠?
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翡翠”,现在所谓的“翡翠”,至少在明朝时期就已经进入中国了; 至于“翠”,更是早就有之,《礼记·月令》有言: “(孟春之月)穿庭树,掘禽巢,取其子,实于卵,用器资。”郑玄注曰:“穿林树,取鸟雀卵。”孔颖达正义疏云:“穿树欲使卵出。”唐贾公彦疏曰:“今俗用皂荚木或桃、李树木,破作数片,其中取窍,谓之‘穿林’。”“穿林”用的工具,就是玉琮,也就是“璜”这种玉器——古人用玉琮在树身上打孔,获取鸟蛋! 这种原始的“翡翠”和现在的可不一样,因为不是矿物颜料,所以谈不上染色和抛光。这玩意儿就是天然的树瘿或者树籽,原色,有点粗糙。
不过呢,古人对于“美”的定义和我们现在也是不一样的。这些天然的原色古玉,在经过几百上千年地下水溶浸之后,表面会呈现出一种滋润的光泽,看起来相当漂亮,古人称之为“水灵”。而且由于材质的关系,古人用来雕刻玉器的玉料都是偏绿的,而我们今天看到的绿玉,则是经过染色染成的。这样一来,古人的“绿色”和我们今天的“绿色”差异也很大,更接近现代蓝绿色的绿松石。这样,原本不漂亮的天然原色的玉,经过千年的风化,也变成了美的化身了。
所以啊,古代的“翡”其实主要指的就是这种染色的玉石,而“翠”则指的是天然无色的玉石。 那么,既然是染色的,颜色自然就不太稳定,日久褪色是正常的。所以,有颜色的“翡”和白色的“翠”,在古代并不是什么值得惊讶的事情。反而是那些无色的“翠”,反而比较奇怪,因为它需要稳定的颜色才能保持光泽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