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包括什么?
“民间”一词在学术界使用范围较为广泛,一般认为与“官方(或正式)”相对,但并非唯一标准。 例如: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宫廷绘画与文人画被视为主流,而世俗(民间)绘画则被排除在外;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将“宋人画”与“元人画”置于书内,并把唐代画列入“别集”,把五代、两宋和元代画合为“杂画”;清人恽寿平《花卉册》自跋谓所绘“草虫皆野趣,不知何代名手也……此等皆是民间出产”。
就绘画而言,所谓民间与官方的界限的确很难划清——许多画家既是文人又是职业画家;一些职业画家受文人画影响也很深。因此对很多画家来说,文野之分只是表述上的问题而已。 不过从总体上来看,民间美术主要是指起源于人民生活又服务于人民的艺术,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是在社会发展中由人民群众自主选择的产物。尽管民间美术形式多样,却有共同的属性。这些共同属性可以归纳为三个角度的特征:
(一)实用性——即人民生活的日用性,如民居建筑、传统服饰、日常生活用品等;
(二)审美性——即在实用基础上人们对美的追求,这表现为装饰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三)传承性——即通过言传身教,手工技艺传递下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