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陶瓷怎么做?
传统中国,从东汉开始到清末民国期间,外销海外,闻名世界的“中国瓷”主要是“官窑瓷”和“景德镇的民窑瓷”两个体系。 官窑瓷就是由官方主持烧制,主要用于宫廷陈设、宫廷祭祀、赏赐以及中外交流的礼品。因为是由官方负责采购原材料(包括瓷器胎土、颜料等),支付烧造费用,并直接控制生产,所以产品质量高,成本也较高。
民窑瓷是主要由民间力量参与经营的窑场烧造的瓷器。由于不用考虑宫廷用瓷的那一套严格的标准,可以在工艺上有所创新,也可以在材料上下功夫以降低成本,所以对于出口创汇、补贴民生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因为是市场行为,所以能充分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所以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陶瓷器”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从产地来看主要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钧窑、广东的石湾窑、福建的德化窑及江西的景德镇窑等等,它们分别以生产不同的瓷器品种而享誉于世。
虽然这些窑场生产的瓷器都是外销海外,但是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礼仪用瓷(如青花瓷)和生活用瓷(如五彩瓷)两大类,又因使用功能及使用的场合而分为很多小类。 礼仪用瓷要求最高,使用也最为频繁,所以出产这类瓷器的窑场数量不多且大多位于靠近京城的地区,以便于及时供应。
生活用瓷产量最大,由于不用考虑皇室贵族等特殊群体的用瓷需求,所以在设计上可以结合海外客户的需求增加一些花饰,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花色,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具体需要。这一类的窑场数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