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是中国标准书法吗?
就书法这个艺术形式本身而言,它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在殷商周代,我们见到最古老的汉字,比如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等,就是很美观的字体;到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刻石铭文的盛行,人们开始把字迹刻在石头上,于是大篆、小篆这种笔势委婉、形体长一点的字体出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使用小篆作为官方文字,秦末汉初,为了快速书写,又流行一种草率不工整的字体——隶书(隶书是今天汉字字体中重要的一环)。
后来到了汉代,因为汉朝统治者推崇儒学,而篆书是古文之一,又非常难写,便不被重用。东汉晚期,隶书渐渐写成扁形,字态越来越自由,同时隶书草化,变其笔画,形成章草;汉魏之际,有人把章草写得更加整齐、笔法更加简省,这就是今草。晋代王羲之等人在继承汉代草书的基础上,把字写得更有韵致,更富于美感,这就是著名的行书。王羲之父子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很多都是行书的墨迹,如《兰亭序》等等。
至于楷书和草书,在唐代以前是有别称为“真书”、“草书的”,不过到了唐代,“草书”的名字开始专用指章草一系,“真书”则泛指正楷,也就是现在的楷书了。唐太宗李世民爱好书法,他写的楷书《玄秘塔碑》、行书《温泉铭》都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到了宋代,苏轼提出一个闻名遐迩的书法理论——“书贵飘逸”,他把晋代王导说过的“自然”与颜真卿说的“无法”融合一起,提出了“无法之法”的概念,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得以体现——他的行书长卷《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都写得纵放自如而又端严有致,被后世赞为“苏体”。
明代宋璲、宋克父子的书风承继晋人风貌为主,用笔清劲,结体疏朗,后人誉为“二宋”;元代书家鲜少有人能写出好楷书,直到明代,才出现了一个有影响的书法家——沈度。他的字以“圆润清秀”著称,且能写多种书体,尤其擅长楷书!明世宗御题“三希堂”匾额就是他写的。 至于现代大家,我想你一定知道邓小平先生的字非常好,而且写的是方正娟秀的小楷!
其实除了他以外,还有现代书法家林散之、沙孟海、启功等的楷书作品都可以列入经典之中。 说了这么多,其实你要我判断哪种字体算是标准书法,我还真的没法直接下结论,因为影响一部作品是否成为“法帖”的因素有很多,除开作者本身的素养之外,时代的审美因素也占据很重要的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