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度是多少?

慕美薇慕美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经度”这个词不太合适,毕竟我们所说的经度是自建的经纬度系统,而古代中国所采用的经纬度系统是由耶律楚材提出的“子午圈”原理建立起来的,与现在所用的经度系统不同。 《元史·历志》中有记载:“至元二十年(1283年),西域人耶律楚材上奉皇太子旨意,造黄道新法。他说,在太阳运行时,赤道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半圆,东半圆称阳历,西半圆称阴历;又以南北两极为中心,分别将圆周等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的弦切为54度,每一部分的54度又各分上、下、左、右四个区域,每一区域的正中央有一个节点,共得八个节点,这就是所谓‘二十四节气’的基准点。这二十四个基准点构成一个正方形,以冬至点为始点,顺时针方向排列。每一个节气时间间隔一天零半小时,冬至以后白昼逐渐增长,立春后白天增加的时间等于前一个节气与后一个节气之间时间差的一半,如此推算上去,至夏至前后,白天达到全年最长,之后依次为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直到小寒、大寒为止,全年共24个节气。”

其实这套系统非常接近现在所用的阳历,只不过在计算时使用的周期不同罢了——现在的阳历是以地球公转轨道作为周期计算的,而“子午圈”原理是以结点作为周期的。由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古人不可能像现代这样通过精密的计算将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定为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2日,他们只能将这两个时间点尽可能地向“理想位置”靠,因此“子午圈”系统的春天总是出现在农历正月或二月之间,而秋天则出现在农历七月或八月间。随着农历月份的推移,阳气逐步增加,阴气渐次消减,直到农历十二月“夏至”出现,即意味着冬季的来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