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几变?
简单回答,中国山水画的演变,大致是: “远取其势”——五代两宋 这一时期山水画在构图上开始追求“千里江山”的宏大景象,画家往往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将远近的山川河流纳入一个画面之中。
“近取其质”——元 四家的出现让画法由“繁”入“简”,笔墨开始讲究浓淡枯湿、轻重虚实的变化,对山川河流的表现也不再追求全景式的方法,而是更注重局部的刻画。
“文与可竹法”——北宋 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哥,他最出名的作品是《墨竹图》!他的画竹子都是有根有水脉的。他的画法对明清的文人画影响极大!
“米氏云山”——南宋 米芾父子喜欢作云海雪景,有“米家山”之称。他们善用浓墨和润笔,善于渲染,对云雾的描写独树一帜!
“水墨写意”——元代 王蒙是元四家中唯一在世时就有很高知名度的山水画家。他的画风细致工整,但又不失潇洒流畅。他的画法影响了明代沈周、文征明等人;而他的风格则是明代中期以后的大书法家如文征明、董其昌等所追求的审美倾向——文雅清秀。
“青绿重彩”——清代 清初的山水依然沿袭着“水墨为主”的传统,但到了乾隆年间,“青绿重彩”又重新流行起来,著名的人物有大画家郎世宁以及于非闇、张仃等人。他们的画法影响至今仍在延续。 再补充两个冷知识:
1. 中国古代画家很注重师法自然,比如王维就是“以山水为师”,郭熙则是“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所以读古人论画常可见“形似”还是“神似”之争。
2. 元代画家黄公望有个学生叫徐泽园,他向老师请教山水画的用笔方法,黄公望告诉他“笔法须得自然,先从树木起笔……”于是徐泽园就按老师的传授在树干上打上了符号化的“墨圈儿”……后来这种作画的方式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圈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