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城有哪些?
“中国书法名城”是2009年由山西省临汾市创建的,临汾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书法名城”称号。 临汾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公元前453年,晋国大夫荀寅、韩厥在这里筑起了中国第一座城堡——晋古城;这里也是战国初期著名的“三家分晋”的古战场。
历史上,临汾是尧舜禹的时代中心,夏朝都城,汉唐汾阳故城所在地。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叔虞于唐(今山西侯马)为唐侯,建立唐朝前身。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国君晋襄公在这里筑起了晋城的最早雏形。
汉朝时,这里是汉代雄关平阳关和汾阳宫,隋唐时是北方重镇蒲州和绛州。宋朝以后,临汾经济重心南移,逐渐衰落。明清时期属平阳府,民国时改为临汾市。 临汾是黄河古渡口,又是秦晋古驿道上的重镇,自古商贾云集,文化繁荣。特别是宋金以来,这里手工业和商业快速发展,出现了“货行天下”“商贾如云”“工匠四方”的景象。
随着文化繁荣,读书人增多,书写的需求大大增加,推动了当地纸墨笔砚的生产和销售。佛教的兴盛也刺激了纸张生产和销售。在佛教经典译注、传播过程中,书写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对纸墨笔砚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
南宋嘉定九年(1216),临汾建起了一座全国著名的大印刷厂,称为“书林”。明代文学家吕坤《书林镇纪事》中记载:“书林有字号,多至千数,少者百数十号。”足见当时造纸和印刷业之盛。 随着文化产业的崛起,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产业应运而生。唐宋以来,我国绘画、书法、文学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带动了文房四宝用品的极大需求。尤其是元代,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往往通过文房四宝来寄托情怀,从而推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至清代中后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弊端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文房四宝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光,走上了没落之路。 不过,虽然时代变迁,科技进步,电子文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但文字依然是人类交流和文明传承的根本。
而文字的诞生和发展,又与汉字书写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从殷商甲骨文的刻画到汉字的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从毛笔到钢笔,从纸墨砚台到电动复印机……正是这些不断出现的新兴事物,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发展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