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怎么画中国画?
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鱼”这个题材在中国画中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纵观整个古代文人画,“鱼”这一意象的描绘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鱼自喻,一类是借鱼咏志。 以鱼自喻的作品,其内涵较为单纯,多表达人生潇洒自在、无拘无束的情趣。如梁师楚《潇湘风雨归鱼图》,赵之谦《荷花鸳鸯图》,任伯年《沙渚聚鱼图》等。这些作品中的“鱼”都带有明显的人文情结,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而另一类借鱼咏志的作品就显得深邃多了,虽然也多用比喻手法,用“鱼”的潇洒飘逸象征人才的高洁清雅,但更深一层则是用“鱼”来暗喻自己怀才不遇、漂泊落魄的人生境遇;再深一层或许是在感叹时世黑暗,自己前途渺茫,就像这条鱼一样,虽有凌云之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这类作品中鱼的情感取向发生了转变,由单纯自在逐渐变得凄苦哀婉。高简《竹石鸳鸯图》,李鱓《海棠鸳鸯图》,以及金农的很多鱼竹小品都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其实,无论是以鱼自喻还是借鱼咏志,“鱼”在中国画中都具有明确的象征意旨,这是由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审美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文人意趣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取向之一,这种审美取向来影响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艺术创造。在“鱼”的象征体系中,我们总能找到与文人气质相通的那一条。
从屈原的《离骚》到司马迁的《秋水》,中国文人在面对挫折与坎坷的时候,总是在儒道释之间游刃有余地转换自己的情怀,他们既不像屈原那样“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那么偏执地坚守自我,也不像庄子那样“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然无为。”《天下》)而是在进退自如之中彰显出生命的张力。
“鱼”这种形象,正是寄托了文人的这种生命情调。它自由洒脱又不乏孤傲清高,它坚定执着而又能够进退自如——这不就是文人最向往的生活状态吗?中国的文人总是能从鱼身上找到安慰和力量。 所以,画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