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销中国戏曲?
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推销”,这是不是个问题。 简单地说,就是让别人知道并了解中国传统戏曲。 但是,我们是不是需要别人来“推销”呢?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在“推销”——向人们宣传、普及中国京剧的艺术与文化。
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是在“推销”而不是在“传播”呢? 因为我们现在的传播方式存在着极大的问题。我们的宣传口号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但是,我们是否真的把目光放在年轻人身上,让他们能够理解并且感兴趣呢? 从目前我所看到的现象来说,并不乐观。以大学校园里开展的“国学热”为例,许多学校开办了国学班或者中文系,开设《论语》等经典著作选读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史等相关课程。同时,还开展一些国学竞赛等活动。然而,这些活动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人有多少呢?我不敢妄自猜测,但从参加人数的多少来看,必然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我认为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无论我们怎么做,年轻人似乎都不感兴趣。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以前老人都不喜欢看戏吗?当然不是,以前的老年人看戏不在少数(至少在北京是这样)。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以前一到农闲的时候,村里就会安排演剧队伍到各家各户去唱戏。不管内容好不好,反正观众是看热闹的不嫌多。那时候没有电视,农民也没有其他娱乐项目,看戏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乐趣。 所以,当时的戏曲演出是有群众的基础的。
但现在不一样了,新一代的青少年根本没有看过戏曲表演,甚至连舞台上的行当都分不清(请恕我直言)。所以,当我们说我们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时,其实应该问问,我们的年轻人还在不在这个“民族”里。如果这个“民族”已经流失了一部分重要血统的话,那我们所说的“推广民族传统”又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我并不是想否定我们所做的宣传工作。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能够找准目标,对症下药,那么我们宣传的效果肯定不一样。
举个例子说明:最近这几年,京剧演员张火丁先后考入了中国戏剧学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引起媒体关注。而今年2月13日,新华社发了题为《京剧女须生张火丁成“学霸”?高校回应来了……》的报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详细报道。
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要善于找到青少年的兴趣点,然后循循善诱,让他们接受并喜欢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推广”,甚至以势压人。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我们一定能够“推销”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