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粉画?
“中国粉画”这个概念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上世纪60年代初期,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美术史论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近代室联合组成了《梁思成全集》的编纂委员会和编辑组,1984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了第一版,共五卷。
第二版于2007年面世,增加了第七卷(图片编),这部著作为我国近代建筑史上重要人物和事件提供了翔实资料。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该书的第六卷,即绘画插图册,此书收录了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这一时期的建筑师们所绘制的建筑图纸、素描和水彩画。其中就包括了当时国内最早学习西洋画法的热血青年们所创作的粉画作品。这些粉笔画的作品是当时建筑师们进行设计创意表达的载体之一,同时它们也是当今我们研究中国建筑史、美术史和现代设计启蒙的重要文献资料。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技术应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手绘逐渐被电脑绘制取代,这种新兴的设计表现形式冲击着传统的艺术观念。然而,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手绘这种艺术形式并不会消失,它具有超越时空的限制,能够真实地再现设计师的思维过程,是最基本、最直观的设计表现手法。
研究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手绘风格及其演变进程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没有自己的素描体系,古代的绘画作品大多在纸上或绢上完成,所以素描中的“素”字在这里指“白色”的意思;而近代的中国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才开始系统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于是“素”字中才有了“毛”字旁,意思是蘸着胶水或糨糊贴上去的白纸。素描这个词在古代中国是没有意义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一边倒向苏联老大哥,全盘接收苏式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才将素描这门学科引入我国的学院教育体系之中。可以这样说,近代以来我们才逐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素描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