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高温煮蜡吗?

严瀚东严瀚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老哥说的没错,清中晚期的翡翠,确实需要蒸煮。 但这里要指出的是,这种蒸煮并不是为了让颜色更鲜艳,而是为了防止“返翠”(这里的翠是指翠绿色的颜色)。 什么是“返翠”呢? 简单来说就是翡翠本身的翠绿色浸出来,比如你买了一个清朝的翡翠镯子,戴了十几年后,发现里面有一部分变成了翠绿色(注意不是染色),这就是“返翠”。 为什么会“返翠”呢? 因为翡翠是经过矿物流出的,在重力的作用下,部分颜色淡的翡翠颗粒会向下聚集,形成渐变色。但这样并没有完,在翡翠的形成过程中,色根处会发生扩散现象(因为这里胶结最好,不容易出现裂纹),使得原本没有颜色的部位染上绿色。

当然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看得出变化,所以早期的翡翠是不存在什么“返翠”问题的(指被煮过的)。 但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因为战乱等原因,翡翠原料供给不足,料子越来越差。同时人们对于翡翠的认识也更加深入,知道翡翠是可以改造的——染色、灌胶等等,劣质翡翠越来越多。 为了区分优劣,一些商家开始采用“高温蒸煮”的方法来处理翡翠。具体做法是将颜色不好的翡翠放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使其染色剂充分渗入内部结构。经过这样的处理,原本颜色淡的翡色部分会变得艳绿,而本身颜色深的绿色部分则会变得更深。(这里注意和酸洗区别开来,虽然两者都会改变原有颜色,但方式不同,结论自然不一样) 是不是所有颜色的翡翠都需要通过高温蒸煮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来呢?答案是否定的。

由于温度过高会损害翡翠的结构,因此只能针但对于颜色不正的翡翠,而且也不是所有的颜色都能被完全激发,比如紫色翡翠就不宜采用高温蒸煮的方式改色。 不过话说回来,经过高温蒸煮的翡翠,即使颜色变深了,也不会影响它的价值。这是因为这种染色过程是化学染色,而非物理吸色。所谓物理吸色指的是将染料放置在琥珀、水晶等晶体的表面,利用表面张力使染料分子吸附于物体表面;而化学染色的过程则是染料分子进入宝石晶体内部发生反应,形成染色效果。前者属于着色机理中的渗透着色,后者为沉积着色。

一般来说,经过高温蒸煮的翡翠,染色剂会沉淀在表面,无法深入内部结构,故而可以通过清洗方式去除;而不经高温蒸煮的翡翠,染色剂会进入晶体结构之中,很难彻底清除。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只是浅层的染色,水洗就能搞定,问题不大;若是深度染色,就算你用肥皂、洗涤剂等强力清洗剂,它还是会在表面留下痕迹,看起来不太干净。所以经过高温蒸煮的翡翠,并不影响其价值,反而还增添了一抹亮色。

苟雅舒苟雅舒优质答主

翡翠煮蜡又称焗蜡。是将劣质的白石或水石加温、加压,在浸泡饱和的熔蜡溶液中,使蜡渗入石料的孔隙中以改善其颜色及外观。这种翡翠的光泽虽然有类似翡翠的“玻璃光泽”,但不甚清澈透明,有油腻感。

有些劣质翡翠石料(包括被称为水石和干石的材料)本来颜色极差,表面极为粗糙,经过焗蜡处理后颜色变为色根明显、色块较大接近于玻璃种浅黄绿色,外观极像透明玻璃种或冰种翡翠。

其实煮蜡翡翠的鉴别并不难。煮蜡翡翠因为蜡质充填降低了翡翠的密度,所以相同体积的煮蜡翡翠要比没有煮蜡的翡翠要轻。而且煮蜡翡翠热导率大大降低,可以通过测热导率进行鉴别。

还可以通过放大观察来鉴别,煮蜡翡翠主要在表面特征和内部裂隙特征上与优质翡翠有明显区别。优质翡翠表面光滑、清澈透明,而煮蜡翡翠表面有模糊感,用10倍放大镜观察表面呈毛玻璃状和蜡质感。煮蜡翡翠内部所有裂隙均被蜡质填实,裂隙周围颜色比周围正常颜色深暗。

市场上用的最多的煮蜡是蜂蜡,蜂蜡的沸点为185℃-210℃,而且蜂蜡在100℃的温度下可以融化。因此可以用高温检测方法判断翡翠是否煮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商家将没有煮蜡的优质翡翠加热到200℃左右,再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却。这样形成的翡翠看起来就像煮蜡翡翠的外观,其实这种翡翠没有经过煮蜡处理,可以用测密度和测热导率,以及通过红外光谱进行鉴别。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