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高温煮蜡吗?
老哥说的没错,清中晚期的翡翠,确实需要蒸煮。 但这里要指出的是,这种蒸煮并不是为了让颜色更鲜艳,而是为了防止“返翠”(这里的翠是指翠绿色的颜色)。 什么是“返翠”呢? 简单来说就是翡翠本身的翠绿色浸出来,比如你买了一个清朝的翡翠镯子,戴了十几年后,发现里面有一部分变成了翠绿色(注意不是染色),这就是“返翠”。 为什么会“返翠”呢? 因为翡翠是经过矿物流出的,在重力的作用下,部分颜色淡的翡翠颗粒会向下聚集,形成渐变色。但这样并没有完,在翡翠的形成过程中,色根处会发生扩散现象(因为这里胶结最好,不容易出现裂纹),使得原本没有颜色的部位染上绿色。
当然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看得出变化,所以早期的翡翠是不存在什么“返翠”问题的(指被煮过的)。 但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因为战乱等原因,翡翠原料供给不足,料子越来越差。同时人们对于翡翠的认识也更加深入,知道翡翠是可以改造的——染色、灌胶等等,劣质翡翠越来越多。 为了区分优劣,一些商家开始采用“高温蒸煮”的方法来处理翡翠。具体做法是将颜色不好的翡翠放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使其染色剂充分渗入内部结构。经过这样的处理,原本颜色淡的翡色部分会变得艳绿,而本身颜色深的绿色部分则会变得更深。(这里注意和酸洗区别开来,虽然两者都会改变原有颜色,但方式不同,结论自然不一样) 是不是所有颜色的翡翠都需要通过高温蒸煮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来呢?答案是否定的。
由于温度过高会损害翡翠的结构,因此只能针但对于颜色不正的翡翠,而且也不是所有的颜色都能被完全激发,比如紫色翡翠就不宜采用高温蒸煮的方式改色。 不过话说回来,经过高温蒸煮的翡翠,即使颜色变深了,也不会影响它的价值。这是因为这种染色过程是化学染色,而非物理吸色。所谓物理吸色指的是将染料放置在琥珀、水晶等晶体的表面,利用表面张力使染料分子吸附于物体表面;而化学染色的过程则是染料分子进入宝石晶体内部发生反应,形成染色效果。前者属于着色机理中的渗透着色,后者为沉积着色。
一般来说,经过高温蒸煮的翡翠,染色剂会沉淀在表面,无法深入内部结构,故而可以通过清洗方式去除;而不经高温蒸煮的翡翠,染色剂会进入晶体结构之中,很难彻底清除。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只是浅层的染色,水洗就能搞定,问题不大;若是深度染色,就算你用肥皂、洗涤剂等强力清洗剂,它还是会在表面留下痕迹,看起来不太干净。所以经过高温蒸煮的翡翠,并不影响其价值,反而还增添了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