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货翡翠是不是?
谢邀! 不是,老货不一定是A货(天然),也可能是B+C货。 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老货,主要是从工艺、材质、颜色等方面来判断的。 老货通常指那些年代久远,有一定历史沉淀的东西。 那么对于翡翠来说,什么样的东西才算“老”呢? 这要从翡翠的来历说起——历史上的翡翠最初指“出产于缅甸的绿宝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与缅甸的联系日渐紧密。在唐朝时期,双方贸易已经十分繁荣了。除了传统的玉器外,缅甸的宝石也大量输入中国。《唐会要》中有记载:“永徽二年二月……波斯国献明珠”。这里的波斯国也就是现在的伊朗,说明早在唐朝时就有来自伊朗的珠宝输入中国。但这里说的宝石多数认为是海蓝宝而不是翡翠。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上流社会开始出现用翡翠做成的首饰。但那时人们所喜欢的翡翠并不是现在的硬玉,而是软玉,即带颜色的和田玉。明代中期开始,新疆和田玉逐渐取代缅甸翡翠成为玉石原料的主要来源。到明末清初,由于政治动荡,新疆和田玉来源中断,价格水涨船高,质量也开始变差。这时,同样属于玉石类的翡翠得到了商业界和时尚界的青睐。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云南南部的翡翠矿得到开采,翡翠原石开始输入中国。因为当时运输条件的限制,进入中国的翡翠原石大多是解料出售的,即切割成小块出售,这样加工成的首饰造价较高。为了减少损失,商家想出了“拼粘法”——把两块或两块以上的小料进行拼粘加工,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这种工艺做成的成品表面会有自然形成的熔融流淌痕迹,内部会存在天然的晶形碎片,用强光手电筒照射会有荧光反应。 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做法确实不符合要求,应该算是B+C类假翡翠,但是放在清朝末年或者民国初年来说,这种工艺是符合当时工业水平的。而且,现在我们能买到很多用这种工艺做的古董级翡翠饰品,说明在当时这是被认可的。所以这类翡翠可称之为“老货”。 但这里还要区分一下:虽然这种“老货”可能是A货(天然),但是人工加色的可能很大。 什么是人工加色? 这是因为天然翡翠的颜色是不均匀分布的,而人们喜欢颜色均一的珠宝。在不破坏整体美感的情况下,人工染上色是允许的。不过,染上的颜色会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变成“黑气”,可以仔细查看戒指内侧或其他不明显部位。如果颜色均匀且没有“黑气”,则可能是人工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