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货翡翠是不是?

阿其乐阿其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不是,老货不一定是A货(天然),也可能是B+C货。 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老货,主要是从工艺、材质、颜色等方面来判断的。 老货通常指那些年代久远,有一定历史沉淀的东西。 那么对于翡翠来说,什么样的东西才算“老”呢? 这要从翡翠的来历说起——历史上的翡翠最初指“出产于缅甸的绿宝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与缅甸的联系日渐紧密。在唐朝时期,双方贸易已经十分繁荣了。除了传统的玉器外,缅甸的宝石也大量输入中国。《唐会要》中有记载:“永徽二年二月……波斯国献明珠”。这里的波斯国也就是现在的伊朗,说明早在唐朝时就有来自伊朗的珠宝输入中国。但这里说的宝石多数认为是海蓝宝而不是翡翠。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上流社会开始出现用翡翠做成的首饰。但那时人们所喜欢的翡翠并不是现在的硬玉,而是软玉,即带颜色的和田玉。明代中期开始,新疆和田玉逐渐取代缅甸翡翠成为玉石原料的主要来源。到明末清初,由于政治动荡,新疆和田玉来源中断,价格水涨船高,质量也开始变差。这时,同样属于玉石类的翡翠得到了商业界和时尚界的青睐。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云南南部的翡翠矿得到开采,翡翠原石开始输入中国。因为当时运输条件的限制,进入中国的翡翠原石大多是解料出售的,即切割成小块出售,这样加工成的首饰造价较高。为了减少损失,商家想出了“拼粘法”——把两块或两块以上的小料进行拼粘加工,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这种工艺做成的成品表面会有自然形成的熔融流淌痕迹,内部会存在天然的晶形碎片,用强光手电筒照射会有荧光反应。 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做法确实不符合要求,应该算是B+C类假翡翠,但是放在清朝末年或者民国初年来说,这种工艺是符合当时工业水平的。而且,现在我们能买到很多用这种工艺做的古董级翡翠饰品,说明在当时这是被认可的。所以这类翡翠可称之为“老货”。 但这里还要区分一下:虽然这种“老货”可能是A货(天然),但是人工加色的可能很大。 什么是人工加色? 这是因为天然翡翠的颜色是不均匀分布的,而人们喜欢颜色均一的珠宝。在不破坏整体美感的情况下,人工染上色是允许的。不过,染上的颜色会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变成“黑气”,可以仔细查看戒指内侧或其他不明显部位。如果颜色均匀且没有“黑气”,则可能是人工加色。

方宏泽方宏泽优质答主

目前市场上的B货翡翠主要分为山坑B货和水坑B货两种。山坑B货通常是指颜色较差,但种老透明度好或比较好的无颜色的翡翠料经人工漂白,充胶处理后而成的染色翡翠;水坑B货翡翠则是指颜色较好,但透明度差的翡翠料经同样方法处理后的染色翡翠。B货翡翠大多透明度有显著提高,裂纹消失,但内部胶质反应较强,通常呈丝瓜瓤状或乱针状,在短波紫外光下胶体部分常呈黄绿色荧光。

市场上的C货翡翠颜色均匀度差,色调不纯正或颜色太“活”,显得过于艳丽,过分“绿”而“甜”,与A货颜色差别较大,绿色常呈翠绿色。且C货绿色翠中泛蓝,并与白色界线明显。在放大镜观察下,颜色呈网格状或呈大片集中分布。C货翡翠染色多不深入而只呈于表面,有的可呈梯状下渗。天然色翡翠由于是长期处于有色溶液中慢慢浸染的,色必深,色必透,色彩渗透性好。因此有“颜色到肉里”的说法。色大不透的可初步认为是染色翡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