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有真翡翠吗?
1、“海翡翠”,实际上是一种海洋植物——海草的别名。(百度百科) 2、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有没有像陆地上的“水玛瑙”一样的“海水翡翠”了?答:有的,而且有很多,只是不值钱而已…… 因为水玛瑙和海水翡翠形成的方法非常类似,都是含钠或钙的矿物在循环过程中,被液体渗透进去形成的晶体,当条件合适的时候,就会沉淀出来,形成块状晶体。不过水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海水翡翠的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类物质。所以,从化学成分上来看,它们都属于硅酸盐和碳酸盐类矿物的复合体。
3、这些“海水玻璃”大多分布在沿海的礁石上或者河滩里。其实,很多这种“海水玻璃”并不透明,甚至看上去有些浑浊,就像黄河入海口那黄腾腾的河水一样。如果浸泡在水中,也会因为含有氧化铁等物质而呈黄色,所以,如果你捡到一块“海水贝壳”,请用清水浸泡,如果真是“海水玻璃”,很快就会变成黄色的。 当然,如果浸泡在含有碱性物质的溶液中,比如肥皂水等,就会变成蓝色。这是因为碱性环境中和了它表面的阴离子,使得其可以释放出来的颜色。用含有酸碱指示剂的溶液来检验一下,如果是“海水玻璃”,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变化。 把“海水玻璃”放在酒精灯上灼烧,如果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它是假的;如果变成了黑褐色,并且伴有气泡产生,那就是真的啦!由于高温下,碳酸根会分解为氧气和二氧化碳,从而形成黑色碳质物。
4、至于题主在问题描述里提到的那块“海蓝宝石”,个人认为大概率也是“海水玻璃”,只是因为含有的金属矿物质含量较高,所以在阳光折射的情况下呈现出蓝色的光芒。
首先给你明确的回答:是的,我国东海有翡翠产出。
翡翠在地质学中属于钠质玉或者硬玉岩,主要由硬玉或者主要是硬玉组成的辉石类的集合体,他的主要形成条件是“高温1000℃以上、中高压1.5gpa以上”,在这么一个环境下,形成矿脉之后再经过构造运动和风化剥蚀搬运才最终形成规模的产出。我们都知道,翡翠是一个具有典型新特提斯构造演化成矿作用的产物,一般在喜马拉雅构造造山期才最终形成。所以我们看到的所有B货、C货都是在云南那边出产的。
那么东海这么低的纬度这么低的海拔也产翡翠吗?
是的,从90年代中期开始,就不断有珠宝商贩把一些由紫色、绿色、白色(有的还有黑色)这几种颜色组成,肉眼看起来有些类似B货翡翠的“石头”送至鉴定部门,经过鉴定,它的组成矿物与B货翡翠一样,都是以硬玉为主的矿物,但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东海玉”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人工处理的产物。
那东海玉是如何形成的?
是通过人工加热处理,在高压釜中,以钠长石石英岩玉为主要原料,加入固态的“KNO3”和“Na2SO4”,在相对密封的环境下加热到300——400℃,然后冷却结晶,最后获得的产物。在加热的过程中,随着“KNO3”和“Na2SO4”溶解于水中,加热后水的对流导致这两个物质扩散在水中,随着不断加热,部分硬玉钠长石等分解,由于温度的升高,水的沸点升高,到一定温度的时候(高压釜中温度290℃,沸点180℃),水中的“KNO3”和“Na2SO4”结晶析出,而由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随着温度继续升高,水中的压力也相应增大,而此时水中的“KNO3”和“Na2SO4”的结晶开始向围岩扩散渗透,与分解的钠长石硬玉发生阳离子置换反应,生成新的矿物(辉石类、黝帘石、角闪石、长石等),同时释放出的硅酸根与围岩发生反应生成霓石和黝帘石等黝帘岩类。这个反应是分阶段进行的,刚开始围岩蚀变比较快,随着反应的进行,围岩的蚀变减弱,而水中的物质就转移到新生成的围岩上,所以最后在高压釜中获得的是一整块物质,并非我们常见的B货翡翠那样有“底”和“皮”。如果继续加热下去,整个物质将完全玉化。如果在加热的时候加入一些“Cu2(OH)2CO3”,将获得“孔雀石玉”的物质。
“东海玉”在2002年5月的全国珠宝学术交流会上被正式定名为“烧结石英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