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怎么来到中国的?
先秦文献中,关于玉的记载多称“翠”或“翠玉”;而汉代以来,则多见“玉环”“翠环”“翠镯”等称谓。可见“翠”字一直是古代中国对翡翠的专称。 唐代诗人徐凝在《谢李员外寄新衣服》一诗中写下“真珠络臂黄金饰,翠袖轻罗红拂裙”这样的诗句。这里的“翠袖”即指女子所佩戴的翡翠制成的衣帽。 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首饰·翠》中云:“今之翠缕,古人谓之翠绡、翠碧。”这里将翠分为碧色和绿色两种,并明确提到绿色的翠也叫作“翠绡”。 明代田汝成撰著的《西湖游览志馀·艳志》中也说到:“(西施)足上着翠碧珠玑,生得苗条身材,梳妆打扮,自不必说。”
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谷部》中则称:“翡翠,今西戎种也……土人采得,以布裹头,用水浸之,取出,于日光下翻晒,用线串起,做成各种首饰。”这里点明了三种来自西方的玉器——翡翠、水晶及青金石,它们都是产自西域。 清道光年间编写的《南越笔谈·物异》中谈到:“翠,一种石,色如翠羽,生于岭南。凡采回者,皆深紫色,须以炭火烤之,其色始正。”这说明在清代,人们已将缅甸产的翡翠开采回来,并且知道用加热的方法来改变颜色。 这时候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切割和打磨的技巧,所以能够制成各种器皿以及雕件。到了晚清时期,甚至已经有了“洋翠”的说法,说明这时已经出现了由国外进口的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