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翡翠雕工?
这个需要多方面的判断,首先来谈一谈工艺: 一件成品的雕刻过程分为设计和雕刻两大部分,设计又包括构图和形制确定;而雕刻则包括画线、打胚、修型、细加工和抛光。 先说说大家比较关心的抛光,抛光是否到位直接影响了玉器的光亮度,而光度又是评价玉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通常来说,抛光分机抛和手抛两种。前者是指机器自动化抛光,后者是人工用毛刷等工具进行打磨抛光。好的抛光应当是既干净又明亮,无灰无蜡,手感光滑细腻。但要注意的是,过分的抛光会造成玉质磨损,只有适当程度的抛光才是上好。 接着来说说大家不太关注的打胚,它关系到作品能否成形,因此也很重要。打胚的好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看形状是否饱满圆润,二是看刀痕是否清晰利落。如果一件作品打胚时出现凹凸不平或弯曲变形,那么就算最后抛光得再好,也是失败了。
接着来看看大家更不关注的画线,其实这也是影响最终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好的画线应该轮廓线条流畅、弧度自然、间距均匀且位置合理。若是有必要的话,可以在线上做上标记,方便雕刻时看得更清楚。 最后来看看大家最关注的雕琢,好的雕刻应当是布局合理、雕工细致、形态逼真。布局合理意味着题材与造型契合度要高,例如一件竹子雕塑,如果雕刻成“高节凌空”,那么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是“临风摇曳”,就略显平庸了。 雕工是否细致可以通过正反两面观察效果得知,好的雕工正面、反面以及侧面的形象都是一样好看的。除了整体观感以外,还可以仔细观察细节,比如竹叶的脉络、竹节的凸凹等等,只要细细观察,总能找到一些瑕疵。这些细节也体现了雕工的精细程度。 如果发现了明显瑕疵,那就说明雕刻不够精致,反之,则认为雕刻工艺不错。 当然,判断工艺优劣还需要结合材质、色彩等综合判断。
一个翡翠雕工上乘,主要体现为:1、因材施艺,2、化瑕为瑜,3、落刀顺其自然,4、能表现主题思想,5、有独创性,6、有艺术性,7、有气派、有力度。
1、因材施艺。
因材施艺,是玉雕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原则。玉雕作品“俏色”,是在“因材施艺”基础上产生的更进一步的雕刻技法,是对玉料的天然色泽巧妙地运用。雕刻时,要把玉料的每一种颜色都要用到适宜的造型上,使材料的天然美色与雕琢的艺术造型和谐交融,相得益彰。“俏色”手法如用的好,会使玉雕作品增色不少,更使玉器的艺术价值大增。所以用料有俏色,且俏色运用巧妙的玉雕作品价值要高的多。而一些玉雕匠人,不知玉料好坏,什么料都来上那么一刀,或什么料都来加工成观音,其玉器的价值就要差很多。
2、化瑕为瑜,要利用好玉料上的一些小缺陷。
俗话说:“黄金有价、玉贵无瑕”,玉的瑕疵是影响玉的品质和价值的主要因素。玉雕创作中,除了要避开玉料的瑕疵外,更可利用玉料的瑕疵,或用“俏色”把玉料的瑕疵掩盖起来,变废为宝,化瑕为瑜。
3、落刀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是玉雕创作的又一原则。要尊重材料本来的形状,不能像木匠做家具一样,木材什么样就怎么做。玉料的形状各式各样,有的不方不圆、有的扁而倾斜等等,因此玉雕创作要尊重玉料本来的形状,落刀顺其自然,这样做出的玉器会显得更为生动。
4、有独创性,有艺术性。
“玉不琢,不成器”。“玉雕”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工艺,又是一种创造性极强的艺术。玉雕艺匠,对经过挑选而相中的玉料,要先绘图,设计出图案,然后开始雕刻。在玉雕创作中,构图非常重要,构图要充分考虑玉料的规格、形态、色泽,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合适的构图和图案,要立意新颖,构图饱满。玉雕创作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一件好的玉雕作品有独创性、有艺术性。
5、有气派、有力度。
玉雕创作,还要求有气派,有力度,刀法洒脱、流畅。因此,一件玉雕作品,要求要与玉的规格、玉的色泽相吻合。如玉料的规格大,玉的色泽好,玉雕的图案就不要小气,以显得有气派。玉雕创作,用刀要有力,这样做出的作品就显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