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毛笔什么年代有的?
“笔”字单从字形上看,是由“竹”与“文”两字组成。《尔雅·释器》中称:“笔,象形也。”其字形象一根竖立的竹子,上方印有文字。从字形上看,“笔”的本义就是指用来书写的竹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人们使用的工具由竹片逐渐变成了柔软的纸。但是,不管纸张多么柔软,毕竟不如竹片好写。于是为了追求更好的书写感,人们在纸张里面夹进一些薄薄的硬质材料,这样写起来就会感觉很流畅。
在汉代,人们用麻布或纱绢包裹笔墨,做成笔管,叫做“卷”,或者叫做“笔卷儿”;后来有了造纸术,用纸张裹成笔管,仍然叫“卷”,一直到清代晚期,南方一些地区依然保留着这种制笔工艺。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还收藏着许多明清时代的毛笔,都是用线绳将笔杆捆绑而成。
随着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毛笔的制作也越来越精良。到了宋代,笔工们制作出了“削熟”、“毫细”、“锋长”、“腰圆”等各种型号的毛笔。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宋时,江浙间有造纸匠,造一种纸,厚而坚,白如绫,名叫‘毛边纸’,可以代笔。”也就是说,在宋代已经有了一种可以替代毛笔的书写工具——毛边纸。
不过,这种毛边纸毕竟不是毛笔,写字的时候没有蓄墨功能,需要随时蘸水。所以它只能小楷小字使用,难以大字挥洒。而且纸面不滑不涩,容易使字迹透油染纸,不能反复使用。 到了清代,北京出现了一种用动物毛发制成的新型毛笔,叫做“狼毫笔”,由于价格便宜,深受文人喜爱。
除了狼毫笔以外,还有獾毫笔、鼠毫笔等多种以兽类毛发为主要原料的毛笔。这些毛笔延续着宋代“削熟”“锋长”等制笔传统,进一步满足了文人书写提按顿挫、粗细浓淡的需求。 所以,从历史文献来看,至少在宋代,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用各种兽毛加工制作毛笔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