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玛瑙底代表什么?
“玛瑙”之名称,最早见于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一书。书中记述了玛瑙是一种具有彩色环带结构的玉石。古人对这种色彩斑斓的玉石,赋予了多种美好的象征与寓意。汉代刘熙在撰写的《广雅》一书中,对玛瑙的色彩描述更为详尽:“红者,赤如血;白者,质如晶;黑者,黯如漆;青者,翠如葱;黄者,色如蜜……其光莹者,谓之玛瑙。”可见,今天的“玛瑙”一词,在古代是形容各种纹理色相珠宝玉器的通称。因此有“五彩玛瑙”、“六彩玛瑙”等称谓。而今天的“翡翠”这个词,古代称为“翡萃”或“翡汐”。 随着时代发展及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一些原本普通的石头被赋予了很多美好寓意而被人们加以追捧。例如:“琥珀”——“美人如琥珀,光彩生焕发”(明. 胡应麟《玉堂丛语》)。
再到后来的“蜜蜡”——“蜜蜡呈琥珀色,质地细腻滋润,色泽淡雅清新,似蜜非蜜,故得此名”(《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以及今天的“松石”——“像松果一样的绿色的宝石(绿松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当然还有今天人人皆知的“和田玉”——“润如脂,细如骨,柔如缎,硬如瓷”(《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 )。但这里的“玉”字,古代作“玗”,读yú。因为今天“玉”字的古音仍读yú。 除了上述这些经过人工冶炼打制的饰品外,古人们也将天然的石材加以利用。制作成各种装饰品佩挂身上,或作为礼器。这在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就是“水晶”和“珊瑚”两种。
用“珊”字来称呼“珊瑚”,也是古人将“珊瑚”与“山”联系起来的结果。因为在古人的认知里,“珊瑚”就是海里的石头。正如《本草纲目·宝石部》所述:“珊瑚,本名‘火齐’,西国曰‘赤珠’,南番、马来半岛曰‘真珠’。”“原出南海,五色鲜明。” 所以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发现,无论是“水”还是“山”,都与“石”有关联。且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也说明“石”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岩石、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