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紫罗兰为什么?
“紫罗兰”是市场对蓝色调翡翠的俗称,它的正确学名应该是“紫翠岩”、“紫玉”或“紫色翡翠”。在天然翡翠中,紫色的种类很多,有浅紫色(粉紫色)、蓝紫色、深紫色等;其中浅紫色和蓝紫色比较常见,而深紫色则较为少见。 影响颜色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光照强度和时间、岩石矿物成分、所含微量元素种类和数量等等。一般情况下,深色玉石的颜色形成过程要比浅色玉石的颜色形成过程更为复杂。就象铁矿石从赤铁矿到磁铁矿再到纯铁的过程一样,颜色也会一步步加深。
地质学家们经过大量的实地研究和实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紫色翡翠是由硬玉晶格受到周围其他矿物晶格的作用力而产生色散,也就是色散效应导致其显示出美丽的紫色。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具有色散作用的玉石,例如:海蓝宝、托帕石、尖晶石以及橄榄石等。但是它们多呈现出明显的色调,如:蓝色、淡蓝色、黄绿色、灰绿色等等,只有少数可以呈现一种很漂亮的“霓虹”效果——这种效果往往被用于评价高档玉石。
不过,有些玉石虽然会因色散作用而呈现紫色,但它并没有真正的紫色结构,所以是一种假色,例如:寿山石中的“芙蓉冻”,水晶中的“烟晶”都是假色的典型代表。 除了上面提到的因素会影响玉石的颜色外,玉石的形成环境也会影响其颜色。一般来讲,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玉石,会比在低温环境中形成的玉石颜色更浓一些。在缅甸地区开采的翡翠大多呈亮黄色,而在阿拉斯加地区的碧玺矿则多呈现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