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翡翠颟带?
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什么是「带」 (1)指玉的纹理,也指有纹理的玉石。 《西京杂记》中有言:“文帝自为书札,日以木简署,自书其面曰‘与某书’;其刻石者皆字在石上谓之‘刻字’;其编简者字在简间称‘印字'。”这里的“印字"就指的是印章上的文字,也就是现在的"印文"。而所谓的“刻字”、“字刻于石”说的都是刻字的情形。其中的字,其实就泛指书写的文字,当然也包括了雕刻的文字。所以,从广义上来说,所有的文字及符号都可以叫做“带”。
(2)特指信札中随文而画的线条。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十二》:“今观之,虽无金粉标题,而有墨色画带,字复遒劲。可见古人作疏稿,亦用此式。”这里所说的就是写信的时候在正文处所画的斜线“画带”。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带”,实际上是从日本汉字传入的假词。
现在我们说“带”,大部分情况下是取第二个含义,即书信中的“画带”。这种带,在书信中一般都是随文而画的,且多以黑色为主,但也有用其他颜色做标记的,比如明人冯惟敏在给李开先的信中就提到过“又候正字先生书,草率代笔,用朱抹带”。 那么,什么是“颟带”呢? 清·翟灏《通俗编·文书》中有云:“今人以纸幅狭而长,不若古之高广者,故每行之字不宜太多,行间多须空格。盖空则漫漶,格则分界,二者不可少。今俗书皆作一条直线下去,全无高低起伏,是为笨带。若作数行排列,首尾宽窄如一,是为颟带。”这里提到的“漫漶”现在一般写作“漫翰”。所谓“笨带”“颟带”其实就是指书信中所作的纵向条块,因为古代纸张的长度有限,所以行与行之间要有空隙,否则就会溢出边框。而“笨带”即是说这些横向的线条如同一根根粗细均匀的棍子,“颟带”是说这些横向的线条如同一头头上下左右都一般大的乌龟脖子。两者相比较而言,“坌带”更为形象贴切。而目前市面上的翡翠首饰大多都为“墁带”(参见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