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花书法有几种?
其实楼上的朋友已经很详细的回答了,但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位题主的问题在于“明代”而非“明初”的书法题款风格。 就本人所见的实物而言(因为毕竟不是专门研究这方面的,所以所见也必定有限)——在永乐朝时,即有书家开始用类似篆书的字体来书写年款的,比如: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香港苏富比1986年春季拍卖会Lot265) 这类题款往往笔画比较细,同时,由于其带有一定的草书意味,因此常常显得笔意流畅、挥洒自如;而到了宣德时期,这种较为成熟的样式已经基本定型为一种标准——粗略看去,其与元末一些书家的行草款式的确有些相似。只不过由于当时窑口的兴盛和青花技术的发展使然,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在这种款式中添加较多的纹饰,于是,便出现了下图这样的作品: (台北故宫博物馆) 但事实上,从宣德到正统之间,这种风格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只是由于各窑场对技术的把握不同,使得同年代的产品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艺术水准而已。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上面提到的永宣时期的青花还是后来成化官窑的青花,这些瓷器上所题写的年月款识均是以汉字为主,并且多采用楷体书写,偶尔也会有篆书一类的古文字出现——换句话说,虽然它们的器型都较之前代有了大幅进步,但其装饰方式却依旧沿用了传统的青花、釉里红一类的装饰方法。
直到弘治晚期或正德初期,随着景德镇御窑厂的重建,一些以青花见长的书画大家如王鏊、李东阳等被任命为督陶官,他们一方面积极引进新的工艺和技术,另一方面也在原有的传统审美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因而,也就形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弘正之变”,而这种变化的典型特征则体现在器物整体的装饰性上——它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以青花、釉里红素彩一类来作为主要装饰手段了,而是将书法、绘画以及其它诸多的艺术形式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原本只具备实用价值的日常用品上升至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