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镛书法好吗?
关于刘墉的书法,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在乾隆年间,有位大学士叫于敏中,他为人阴险狠毒且善于阿附权贵;当时乾隆皇帝宠爱的人是和珅与梁国圃,因此于敏中就常常和这两位来往…… 有一天,皇上又赐给了他们两人一笔赏赐,而这两人的字都写得不错,因此就请书法家给他们每人题一首诗作为祝贺……” 这则故事中的“书法家”就是大名鼎鼎的刘墉。这个故事其实很能说明刘墉的艺术定位——他是乾隆晚期乃至整个清代最受推崇、影响最大的书家之一,但本质上来说还是一个以艺术迎合政治需求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当然值得赞誉,但也仅此而已了。
关于这位大书家的生平及其艺术历程,网上资料很多,我这里就不多介绍了。今天我想谈一谈我对刘墉书法的个人看法以及对他评价的一些想法——
首先,我们必须得承认刘墉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他对清代中期以来的帖学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竹石轩帖》 他早年学米芾,中年取王铎笔意来作行书,晚年兼学颜真卿,作品以浑厚凝重取胜。这种风格在当时的书坛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请注意我的用词),所以很受乾隆皇帝的赏识。 刘墉传世的大量作品中,多数都是这种风格的书法作品——“圆劲饱满”“墨色润泽”是他的书法最显著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作品就没有问题了——比如刘墉的很多行书作品都有这样的问题存在:
这幅刘墉的真迹虽然写得很是用心,但结字的问题依旧很突出,尤其是下半部的“之”字简直可以拿去当反面教材了! 我们再来看一幅刘墉79岁时的作品—— 这幅作品的整体水平要明显高于前一篇文章里的那幅,但仍然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在我们看来,这些问题都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刘墉本人长期受到政治的影响,使得他在艺术创作上失去了许多应有的个性,最终形成了一种千篇一律的风格:这样的结果固然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他的书法,但这对于他本身的艺术发展而言却并不是好事。所以说,刘墉虽然在当时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但其实并没有达到一个真正“高古”的境界。
最后我再补充一点: 我一直觉得历史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当你从某个角度去解读它的时候,往往能够获得完全不同的答案。比如上面那个故事,在我看来就很值得玩味: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朝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之后不久,道光帝驾崩,咸丰帝即位,清王朝开始进入“同光中兴时代”——就在这一时期,刘墉被咸丰帝封为“东阁大学士”…… 请问这是巧合吗?